關於騎士季中交易,你該知道的七件事

Koby Altman總管提到騎士正「慢性死亡」,所指為何?

10月至11月初陷入開季慢熱的騎士,球團高層給制服組訂下12月15日為期限,希望在此之前解決問題。果不其然,球員奮發了,教練找出有效輪值了,賽程表上的對手也變弱了,打出一大波連勝。但是打球並非正業,鬧事方為本色,自LeBron回歸克城後的每個1月,球隊總是要搞些有的沒的上新聞版面。於是,在打出LeBron生涯第9次單月勝率低於五成後,球團毋須再給什麼解決問題期限──季中交易截止日迫在眉睫。



當一人分飾多角到極限狀態,會發生什麼事情,看看聖誕節後的騎士便知道了。這支球隊擠滿以下三種人:

對防守教練Mike Longabardi的方針感到不滿,向球團老闆Dan Gilbert和Tyronn Lue總教練抗議未果,而群起杯葛比賽的球員。
一樣杯葛比賽,但目的是希望球團在季中交易大限能做出大動作,給予更多支援的球員。
覺得以上兩種隊友都有夠鬧事,「可以好好比賽嗎」的球員。


1與2的犯罪集團……我是說球員,並非完全重疊,因此雖然同樣亂打球,但動機不同,亂打的手法也各異。技術上教練團也不可能真的把第3類球員硬是劃分出來調度,把前兩種人做切割。再加上球員間本就有的先來後到的、年資深淺的、來自/非來自波士頓的……各種派系。場上儘管都穿一樣球衣,休息室裡還要結黨,真的非常令人心力交瘁。於是球員閉門會議的細節被ESPN記者Adrian Wojnarowski大報特報,Love頭痛請假被批評怎麼沒參加丟掉148分的「盛會」,LeBron好像裝錯開關,有時一派氣定神閒地面對輸球,隔一場又拉下臉來要眾人認真,Lue教練每天賽後記者會同一套理由詞句前後對調,胡說八道拖時間,把「我們一定會好起來」掛在嘴上,彷彿騎士是絕症患者。

請繼續往下閱讀








Koby Altman總管灌注了哪些讓球隊活化的藥物

年輕化,LeBron的騎士前七年與熱火時期,臨到尾聲幾乎不約而同面對主力老化/傷病多,未來可交易籌碼告罄的困局。此次在Altman的逆思維中,送走的球員平均年齡30.6歲,補充的四位球員則是26.5歲,交易結束後騎士的平均年齡從聯盟最老,一舉下滑(?)到第六老。
新進球員的薪資都在騎士可控制的範疇,Jordan Clarkson與George Hill到2019-20球季,後者只有100萬美元是保障薪資,想到能加入騎士就感動到痛哭流涕的Larry Nance Jr.季末會是受限自由球員,騎士則可選擇為Rodney Hood開出QO報價單。
交易中清除了爛合約的一部份Iman Shumpert,以及不適應騎士休息室的Isaiah Thomas、Jae Crowder。
保留2018年的籃網籤和新秀Cedi Osman、Ante Zizic。假如說各隊與騎士談判都衝著籃網籤而來,那Osman就像活人版籃網籤,絕大多數的球隊都要求交易包裹得有他。
展現球團誠意,2014年LeBron願意回歸的協議之一,便是Gilbert允諾的無止境金援,這次球照樣輸,錢照樣灑。


Isaiah Thomas和Jae Crowder的格格不入

Crowder的情形較單純,對外人批評敏感的他,來騎士後便鬱鬱寡歡。他在進攻端受惠頗豐,即便算上季初那段青黃不接的時期,所獲得的投籃空檔也是團隊數一數二,但狀況就是差。至於防守端被安排在大前鋒,則辛苦了些,更別提和Crowder交惡的J. R. Smith,雙方在場上常彼此互不協防。至於Thomas這樣原先受全城器重愛護,但最終淪落到出場還飽受噓聲的騎士球員,雖然不敢講前所未聞,但論形象下滑的速度,絕對是個人記憶中第一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位的共同癥結就是極不適應騎士風格,特別在練球頻率低,重視自主鍛鍊方面,Thomas曾抱怨無助於他找回手感。偏偏他們有事沒事就拿波士頓的作風跟環境來比較,NBA球員多半不喜內部事務在媒體間流傳,更別說是隊友直接受訪拿來當談資。另外,Thomas陣營中有許多人喜歡把各種消息透露給媒體做文章,也招致騎士隨隊記者的不滿。隨隊記者脾氣來了,報導中就不會幫你說好話,比方說Thomas其實還只找回七、八成狀態啊,大家要有耐心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