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選秀熱潮不再 籃壇亮起人才銜接警訊

SBL去年面臨球隊從七隊縮水至五隊的狀況,各隊在補齊達欣釋出的即戰力球員後,都對於選秀感到興致缺缺,再加上ABL寶島夢想家得以在不用透過選秀的情況下直接與大專球員進行簽約,讓SBL選秀會陷入空前的困境,其中被視為去年最高人氣待選球員的國體大中鋒王柏智,就在第17季選秀會前決定退出選秀與夢想家簽約,向SBL各隊拋出警訊,最終更創下史上最少的三人獲選紀錄。

儘管選秀熱度的減退,主要原因仍在於一些原先被認為將參與選秀的大專明星球員並未如期報名,導致待選球員知名度與實力都不如以往,但SBL選秀會從第15季的37人報名、16人獲選,第16季的33人報名、14人獲選,到這兩年報名或獲選人數都排進史上倒數,原因又出在何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運動視界)



ABL提前綁人、SBL無奈 終究回到市場機制

或許會有人認為SBL在新人選秀上陷入困境,最大的原因在於ABL寶島夢想家與台北富邦勇士得以透過「非選秀」管道直接與大專球員達成簽約協議,包括近兩年的王柏智、曾祥鈞、周桂羽、林俊吉都是在選秀會前就與ABL球隊達成簽約協議,讓只能透過選秀會來補進新血的SBL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

雖然從制度面來說,SBL球隊確實有吃虧的地方,不過國內年輕好手選擇在報名選秀之前就提前與ABL球隊談約甚至是簽約,也不過就是提前為自己「買保險」,且這張保險還有機會讓他們獲得比SBL球隊所提供更好的待遇,這對於初出社會的年輕球員來說無疑是相當強大的吸引力,當然這也僅適用於當年度最頂尖的幾名球員身上。

相較之下,參加選秀會不僅可能落選、掉到不理想的順位,還要擔心被非中意的球隊選中,這種不確定性與直接談約兩相比較後,在球員心中高低立判,加上過去幾年SBL還曾爆發為人詬病的違約事件,包括新秀合約未走完就遭開除、獲得低於選秀保障金額的合約,加上還無法透過經紀人進行談約,讓球員在獲選後幾乎是處於被動接受合約的一方。

不過換個方向來想,如果SBL「所有球隊」都能照著規矩走,提供待選球員優渥的薪資、穩固的保障與發展空間,讓每年待選球員不至於要擔心參加選秀會獲得與實力和身價不相符的合約,也就不用擔心在補強新秀這一塊遭到ABL球隊的提前挖角,或是頂尖大專球員不願投入選秀,因為當球員獲得SBL選秀與直接加入ABL的選擇機會時,終究還是要回到市場機制、價高者得。


僧多粥少、選秀陋習 年輕球員望之卻步

雖然說國內籃壇在歷經去年動盪後,仍舊維持SBL五隊、ABL兩隊,合計七支球隊的編制,不過不可否認的在SBL施行雙洋將、ABL更是由三洋將主宰戰局的情況下,各隊在選秀或是補進或是栽培新血上更是顯得興致缺缺。

一方面是在洋將戰力更加吃重的情況下,光是在輪替名單內的本土球員發揮空間就已經受到壓縮,更遑論是還需要花時間培養的年輕球員或是菜鳥,在過去兩個賽季幾乎無法分到太多上場時間,甚至是連擠進登錄名單都有困難,最終只能草草結束人生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職業球員合約。

假使是在選秀會前三輪中選,獲得SBL保障的首輪6萬、第二輪5萬、第三輪4萬的三年新人合約,那至少在這三年中還有獲得相對應的生活保障(如果球隊有依照規定執行合約)。

但更糟糕的是一些球隊對於「不選可惜、選了又怕不值得」的球員,大多抱持著等他們落選後以自由球員身份簽來練練看的觀念,讓這些以自由球員身份加入球隊的球員,在SBL無底薪保障的情況下,領著連基本工資都不到的薪水在「支撐夢想」,雖然也有像璞園施晉堯、台銀李維哲這樣的從自由球員變成球隊先發的故事,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在虛度一年後,黯然離開籃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