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夠了一直犯規嗎?劃時代的籃球新規則Elam Ending與它的發明家

「你有聽說過Elam Ending嗎?」

去年夏天,NBA總裁Adam Silver的電話響起,另一頭是球員工會主席Chris Paul。

一年後,經過聯盟官方與球員工會分頭籌劃協商,2020年NBA明星賽果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賽制。除了將前三節比數分開計算,贏得單節的那方就能得到十萬美金、捐給指定的慈善機構,在第四節也將停止計時,將前三節領先一方的分數加上24—也就是Kobe的背號,作為比賽最終的「Target Score」,先達到此分數的一方即贏得比賽。

其中,第四節關閉計時器的這項劃時代創舉,並不是聯盟無來由的大膽實驗,而是來自於一位大學教授多年來的嘔心瀝血之作,他叫做Nick Elam。



Nick Elam(圖左)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看球賽的罪魁禍首
Nick Elam曾經擔任過中學校長,現在是Ball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擁有6呎3吋這個標準NBA控球後衛身材的他,雖然在五年級的時候就放棄了成為職業球員的夢想,但始終無法放下心中對籃球的熱愛。

Elam不僅熱愛籃球,還想要讓它變得更好。Elam回憶,在他仍就讀於University of Dayton的學生時代,常常會和三五好友聚集在宿舍裡,圍在電視機前觀看NCAA三月瘋的比賽,那是他大學時代最美好的回憶。美中不足的是,比賽常常到了最後關頭,卻失去前段原有的張力。

「到了最後關頭,空氣卻突然凝結扭曲,你會發現原本球場內的生意盎然一瞬間都消失無蹤,」他說,「原本精彩萬分的球賽,到最後卻變得好像一場嬰兒爬行比賽。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運動,竟然存在著如此奇怪的規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

2007年3月10號,Elam記得很清楚,那天是Virginia Tech對上NC State的比賽。大幅落後的Virginia Tech最後孤注一擲,頻頻使用犯規戰術,極端到了一個地步,NC State在最後一分鐘內總共站上14次罰球線、罰進11球,也仍然以72比64贏得比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是在那時我突然靈光一閃,」Elam説,「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比賽時間。」

意識到問題的癥結點後,Elam開始投入研究,尋找能夠支撐自己論點的依據。他前後總共觀看了將近3000場比賽,包括NBA、奧運和大學籃球賽在內,並且一一彙整成統計數據,資料多到他最後甚至出了一本書:Time’s Up for Basketball’s Game Clock,長達200頁左右的厚度。

最後統計結果出爐:在各隊使出渾身解術、想盡辦法犯規凍結比賽時間的情況下,他們只會有不到1%的機率能夠贏得比賽。

也就是說,雖然犯規戰術幾乎已經被所有地區、層級的籃球隊納入操作手冊,視作急難關頭的救命漂流木,但這項「習俗」不僅讓比賽變得難看,並且其實根本一點用都沒有。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在關鍵時刻頻頻出現這些滑稽的現象,而且雙方的進攻都變得更沒有效率,」他說,「就是因為比賽時間,讓這些最後關頭本該是最關鍵的攻守回合,變成一場看誰先失誤的互相陷害。」

Elam左思右想,制定出了一個初步的替代方案,取名為Hybrid Duration Format:當球賽剩下不到四分鐘,停止比賽時間,並將領先球隊的得分加上七分,成為目標分數(Target Score),率先達到此分數的球隊贏得比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此一來,落後的一方就可以不用著急於時間的流逝,在匆忙間被迫手忙腳亂、使用犯規戰術,也因此,全力防守、正面迎擊就成為逆轉獲勝的唯一方法。

「到頭來說,其實這個理念無比單純,就是一種以『達成特定分數』來贏得勝利的概念,」Elam說,「這其實也是我們小時候最起初被教導的觀念,是我們在街頭球場最一開始接觸籃球時的玩法。」

擬定這個規則後,Elam廣寄給美國所有層級的籃球協會或聯盟,甚至是海外其他國家的聯賽,但沒有任何一個單位對他作出回應。






小試身手到登上舞台
直到2016年,Elam終於如珍珠般從沙堆中被揀選出來。一個冠軍總獎金高達200萬美金、名為「The Basketball Tournament」(TBT)的業餘五對五盃賽,看上了Elam的改革之作,「我們聯盟的電子信箱每天都會收到無數封信件,但某天突然天外飛來一封長達67頁的簡報,而且字裡行間不僅井然有序,也有一目了然的清晰架構,」TBT的CEO兼創辦人Jon Mugar説,「我們很快就發現:我們撿到寶了。」